外卖市场的角逐差不多告一段落了,蓝、黄、红这三大阵营各占一块地盘。而说到最大赢家嘛,可能得算上7年前用665亿把“饿了么”卖给马云的张旭豪。
2018年,阿里巴巴以95亿美元(约合665亿元人民币)全资收购饿了么。这桩交易不仅改写了外卖行业的格局,更让当时33岁的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成为焦点:
这位曾经从上海交大宿舍的小项目起步,把饿了么打造成“独角兽”的创业奇才,为什么会选择把自己投入了十多年的企业,轻松交出去呢?
回到2008年,张旭豪的创业故事就从一句“帮我带份饭”说起。当时还在上海交大读研的他,因为懒得自己下楼吃饭,萌生了“送餐上门”的念头。他和室友一块儿从校园的外卖做起,第二年推出了“饿了么”线上平台,用“饿了别叫妈,叫饿了么”的接地气广告语,很快在高校中站稳了脚跟。
2014年,“蓝黄大战”正式点燃,成为真正的考验。美团通过“复制加大投入”的方式切入外卖市场,与饿了么展开了激烈的角逐。为了应对这种压力,饿了么迅速壮大团队,从300人猛增到5000人,当时累计投入补贴资金超过30亿元。
虽然饿了么内部一直强调“不计成本抢占市场”,但毕竟作为一家新兴企业,资金链还是扛不住资本实力雄厚的美团。再加上后来大众点评宣布和美团合并,饿了么就陷入了“双重夹击”的尴尬境地。
在不断加大的竞争压力中,张旭豪逐渐意识到光靠饿了么自己很难打破困局,最后他决定用665亿元把饿了么整体并入阿里体系,这一操作让饿了么得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,而这笔巨款也让张旭豪登上了胡润百富榜。
不过,“激流勇退”没让他停下脚步。近几年,人们看到他活跃在高尔夫球场,据身边人说,张旭豪的日程依旧很紧凑:每天都在操办高尔夫智能球馆的运营,还得跟医疗研发进展打交道,书房里还存放着关于元宇宙技术的资料,书架上至今摆放着饿了么当年用的第一代配送箱。
在工作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时,张旭豪对自己的精力管理可是有一套坚持。身边的人说,他从来不靠喝咖啡提神,反而更注重用科学的方法调理身体状况。
许多国内富豪在出国考察时,也曾关注过硅谷那些科技巨头们是怎么保持身体活力的。比如,亚马逊的贝索斯投资了30亿美元搞细胞再生研究,而OpenAI的奥尔特曼则偏爱各种定制口服补剂。这一系列举动,让不少国外的亿万富翁们的健康状态和年龄,基本上都比普通人要年轻不少。
像李嘉诚这样在98岁还能在商场上游刃有余的富豪,明显对健康行业充满兴趣。他不仅投资了和黄药业,还通过屈臣氏销售的“益活新”补剂,成分可是近年来《Nature》《Cell》等顶尖期刊很火的研究热题。就算在京东这些平台上价格不算便宜,依然吸引了不少注重身体保养的人群。对他们来说,每天吃两粒补剂,既能保持身体的活力和年轻的外貌,还能延缓衰老,这样的投资,没有比这更诱人。
国内富豪们都挺关注健康产业,这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。比如“益活新”背后的技术支持者Brian Kennedy,他因为发现里面的专利成分具有“7个月年轻8岁”的效果,被称作新加坡的“抗衰国师”。十几年前,他还担任美国巴克衰老研究所的CEO,而如今选择在中国引入“益活新”技术,说明全球抗衰市场的格局正在悄悄改变。
“大健康产业会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赚钱热点”,这已经成了很多商界大佬的共识。离开饿了么之后,低调的张旭豪并没过上那种奢华的退休生活,他还在盯着下一个赚钱的风口,想着再现饿了么时候的辉煌。
2023年饿了么迎来15周年庆典时,现任CEO在演讲中提到“那位勇敢的创始人”。当时正在北极考察的张旭豪收到直播链接,但却选择关掉了手机。他后来在采访里说:“有些事情适合留在过去,真正的创业者总是在看向未来。”
他说得对,33岁就拿下百亿身家后,他可没休息。在科欧医疗的实验室里,他盯着那台AI病理诊断仪的临床数据——这个他投钱研发的设备,在三甲医院的试用中,乳腺癌检测率提高了12%。还有在儿童元宇宙项目组的会议上,他还在和团队商量怎么用沉浸式场景来讲解区块链,这个原本为6岁女儿制作的项目,已经拿到2000万天使投资了。
从骑着电瓶车送餐的大学生到拥有百亿资本的跨界开拓者,张旭豪一路走来,绝没有停歇。也许正是他对新领域坚定不移的热爱以及对高强度工作的掌控能力,成就了“创业天才”的独特标签。
明道配资-股票配资网平台-股票十大平台-高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