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自成能够一度夺得天下,和当时流传的一个谶言有着密切关系。这个谶言是“十八子主神器”,其中“十八子”指的就是“李”字,而“主神器”则意味着当上皇帝。换句话说,这个谶言预示着李自成可以当上皇帝。在封建社会,这种预言有着强大的号召力,激励了大量贫苦百姓加入了李自成的队伍,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。
而这个影响深远的谶言,正是李自成的头号军师宋献策所编造的。宋献策,河南永城人,从小酷爱读书,学识渊博,尤其擅长占卜之术,能够预测吉凶祸福。他还对兵法和谋略有深刻理解,早早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。
1641年,经过李自成麾下的牛金星推荐,宋献策加入了李自成的义军。从此,他与李自成并肩征战,在战场上屡屡提出奇巧的计策,屡屡取得胜利,因此深受李自成的信任。宋献策精通五行奇门遁甲,尤擅长图谶、预言等技艺。他通过对明朝腐朽统治的分析,提出了“国运已终,新政权必将崛起”的观点,并广泛传播“十八子主神器”的谶言,鼓舞了大量民众,极大地提升了农民军的士气。
展开剩余77%1644年,李自成在西安称帝,宋献策被封为开国大军师。在接下来的战役中,李自成的大顺军渡过黄河,向北京进发。在攻打北京时,宋献策提出使用童子军为先锋,这一策略非常成功,童子军如猿猴般攀爬云梯,快速攻城,使得北京守军措手不及。
然而,随着李自成和其他领袖们占领了北京,局势逐渐变得复杂。李自成和刘宗敏、牛金星等人开始变得骄傲自大,忘记了最初的目标,追求名利、享受权力。在新政权建设中,牛金星大量任用明朝的降官,而这些人多数腐朽不堪、热衷于党争。宋献策坚决反对他这种做法,认为这种人必定会重复明朝的覆辙,但牛金星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,令宋献策非常失望。
此外,刘宗敏对明朝旧臣采取暴力手段进行追赃,酷刑不断,许多人因此丧命。宋献策向李自成进谏,称天象已变,应当停止酷刑。李自成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,宽恕了1000多名被追赃者。
在山海关大战之前,宋献策曾不主张与吴三桂决战,他敏锐地察觉到后金的八旗军可能会与吴三桂联手,战场风云将变。他预感到狂风即将来临,警告李自成若风起应及时撤退。果然,在决战那天,狂风席卷而来,导致大顺军阵脚大乱,而满洲铁骑则借风而动,凭借强大的力量击溃了大顺军。大顺军被打得溃不成军,最终败退回北京。
李自成返回北京后匆忙称帝,却又很快撤出,阿济格率领满洲八旗一路追击,连续击败大顺军,军心涣散。宋献策夜观天象,感到大势已去,他开始怀疑李自成并非真正的“天命之主”,心中转向了更受民心的李岩。
然而,牛金星诬告李岩意图自立门户,李自成相信了谗言,将李岩杀害。李岩之死,让宋献策彻底失望,大顺军也陷入了人心涣散的困境。最终,大顺军在九宫山被清军击败,李自成和刘宗敏被杀,宋献策也神秘失踪。
宋献策与李岩曾有一段对话。北京城被攻破后,崇祯帝自尽,宋献策和李岩在长安门外看到崇祯帝的棺椁,发现只有两个和尚在默念经文,而其他的明朝旧臣要么视而不见,要么骑马经过也不下马。李岩问宋献策:“这些明朝旧臣难道不如几个和尚吗?”
宋献策答道:“这些当官的人品如同垃圾,远不如几个和尚。”李岩又问:“明朝选官非常严格,为什么国家有难时,他们却不挺身而出?”
宋献策回答:“明朝的科举看的是资格,根本不看人品。那些大臣们平日里享受荣华富贵,奢靡无度,一旦国家有难,他们只想着自保,根本不懂忠义。他们自己的功名全是靠自己的努力,怎么可能为国家去死呢?”
李岩接着问:“看这些和尚尚能思念旧主,是不是佛教有其推崇之处?”
宋献策回应:“这些和尚本是外族人,利用佛教迷惑人心,不仅普通百姓信奉,连一些官员也逃避责任,遁入空门。佛教庙宇充满了腐化,如果念经真有用,面对敌人为何不念经来抵挡?”
李岩非常佩服宋献策的见解,两人成了挚友。宋献策的眼光远超常人,几百年前他就看清了后来的社会局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明道配资-股票配资网平台-股票十大平台-高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